講座報告主題:(一)近世運河紀行組詩的文化特質解讀——以汪元量、文天祥、瞿佑、謝肇淛為中心
(二)成長之路:青年教師如何教學科研
專家姓名:喬光輝
日期:2025-05-16 時間:09:30
地點:三江樓1706
主辦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講簡介:喬光輝,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博??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明清小說戲曲圖像研究”首席專家,兼任江蘇省明清小說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紅樓夢學會副會長等。出版專著3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項,其專著《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古籍整理《瞿佑全集校注》分別獲2008年、201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于2012年入選江蘇省第六期“五個一批”人才。研究專長: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美學等。
主講內容簡介:空間決定著民眾的生存方式。自隋以后,運河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深深影響著歷代民眾的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元初修建會通河,將運河“截彎取直”,大都與江南文化之融合更為直接。就運河紀行組詩的歷時性而言,宋元之際的汪元量 《湖州歌》、文天祥《指南后錄》,敏銳捕捉到時代之變化,其流露出的南北文化沖突與交融為近世運河紀行組詩奠定了基本模式。至明初瞿佑《樂全詩集》,其運河紀行更多地表現于群體中實現個人價值的家國情懷,則是南北文化精神圓融之文學呈現;再至謝肇淛以工部侍郎督治北河,其《北河紀余》構建出運河地理景觀文學的初步形態(tài)。就運河紀行組詩的共時性而言,在文化地理學之屬性、南北文化之對話與圓融、近世文人的生命負荷、家國同構的意象選擇等領域,運河紀行組詩呈現出趨同性特征。其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運河紀行組詩的文化精神內核。
歡迎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