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里培育的油菜花 課題組供圖
近日,,《植物通訊》上在線發(fā)表了題為《利用CRISPR編輯BnaIDA基因創(chuàng)建抗裂角,、花器官不脫落和避菌核病甘藍型油菜新種質》的論文,。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tǒng)成功同時編輯了植物小肽基因BnaIDA-A07/C06,獲得了不含外源T-DNA的穩(wěn)定遺傳雙突變株系;并顯示該株系具有避菌核病、花器官不脫落和抗裂角的優(yōu)良性狀,。
油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主要的食用油來源,。我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用植物油,,約占消費量的60%-70%,嚴重威脅食用油供給安全?,F(xiàn)今,,為充分發(fā)揮油菜多功能性,促進一二三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國內油菜不僅是我國主要食用油來源,,也逐漸成為觀賞性植物,是我國鄉(xiāng)村振興重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菌核病是嚴重影響油菜產(chǎn)量的病害之一,通常在田間通過釋放子囊孢子在花瓣上進行初次萌發(fā),,最后掉落在濕度較大的油菜葉片和葉腋處大面積發(fā)病,,帶來了巨大的產(chǎn)量損失。再加上油菜采收機械化程度較低,,機械收割過程中籽粒損耗多,,導致了生產(chǎn)成本高,種植油菜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在擬南芥中,,花器官的脫落受到IDA小肽,、HAE/HSL2受體、MAP級聯(lián)信號及其下游KNOX轉錄因子的調控,;IDA信號通路主要調控花器官脫落的后期,,通過促進細胞壁的酶解,直接誘導花器官的脫落,。
該研究成功從油菜中克隆出IDA的同源基因: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比對后,,發(fā)現(xiàn)BnaIDA-A07/C06基因與擬南芥IDA的親緣關系最近,且在花和角果中高表達,。接著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tǒng)對這兩個基因同時編輯,,并通過自交,成功分離出外源Cas9蛋白,,獲得的純合ida-d17突變體從開花期至角果完全成熟的過程中,,花器官始終不脫落,可延長油菜花的觀光時間,。
角果開裂也是一種細胞分離過程,。由于角果成熟的不一致性,油菜籽粒的損失明顯,。對ida-d17的成熟角果進行開裂力測試發(fā)現(xiàn),,ida-d17的角果抗裂能力增強。自然條件下,,核盤菌子囊孢子在油菜凋落的花瓣中帶菌率最高,,那么,阻斷花器官的脫落是否可防止菌核病的傳播呢,?與野生型相比,,課題組發(fā)現(xiàn)在人工條件下,盡管核盤菌子囊孢子仍在ida-d17突變體的花瓣中萌發(fā),,并表現(xiàn)出弱的病癥,,但由于花瓣不脫落,核盤菌無法在濕度較大的油菜葉片和葉腋處大面積生長并致病,,表明ida-d17突變體花器官的不脫落具有菌核病避病性狀,。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CRISPR編輯技術創(chuàng)制了一種新的種質資源,,它既能減少機械化收獲過程中的損失,,避菌核病,又有利于油菜觀光產(chǎn)業(yè),。
據(jù)悉,,江蘇大學研究員譚小力為通訊作者,江蘇大學博士生耿瑞為論文第一作者。江蘇大學智能農(nóng)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教授徐立章,、挪威科學與文學學院院士Reidunn Aalen和挪威奧斯陸大學博士施春林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由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項目的資助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2.100452
文章來源:科學網(wǎng) 2022年9月22日
文章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718.shtm